•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 古老麻业的未来之路

    来源: 本站原创      2019-12-26 11:16:51
    字号: T| T

    12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在京举行全国麻业峰会,来自农业部、科技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的负责人与刘更另院士、董玉琛院士等多位我国麻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共谋21世纪麻业发展大计。

    麻业将实现三大突破

    麻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作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路明向记者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使用麻类的国家之一。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麻类作物,种植地域广。在世界同行中,我国麻类占有很强的优势,苎麻和亚麻种植居世界首位,其中苎麻占世界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麻类纤维制品具有防腐抑菌、透气舒爽的特点,是纺织、轻工和建材的主要原料,其纤维制品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经过科工农贸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我国麻业正在从“丑小鸭”向“白天鹅”蜕变,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麻类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我国麻类种植面积达到79.7万公顷;麻类生产布局进一步合理,麻类优势产业带初具规模,特别是亚麻在南方的引种成功,改写了亚麻只能在高纬度地区种植的历史。

    刘更另说,麻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高效经济作物。高产、优质麻类新品种的推出极大提高了麻农的种植效益,如一亩苎麻收入可达2000多元,优于棉花等经济作物。

    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麻业将实现三大突破,即出口创汇突破20亿美元,工农业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麻类用量占棉花用量的比例突破20%。

    创新能力提升不快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熊和平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存在的麻业科技投入偏少和行业内部缺乏紧密联系等方面的问题,致使我国麻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快,一些制约麻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依然得不到解决。

    从技术层面看,主要问题表现为:麻类收获技术滞后,机械化普及率不到1%;麻类综合利用技术落后,90%以上的麻骨、麻叶被遗弃,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加工环保问题突出,麻类脱胶成本和耗能高,纤维产量和品质低,环境污染严重;纺纱工艺落后,装备技术差,仍在沿用20世纪90年代的麻类纺织设备,纺纱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出口制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

    从行业协作层面上看,我国麻业体系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科工贸、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结构尚未形成,跨行业协作攻关、多学科融合成为我国麻业冲出产业樊篱、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为提高我国麻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开展了“主要麻类作物的高效利用技术和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并建成了“国家麻类作物育种中心”等麻类研究领域的八大技术平台。其中国家种质资源苎麻圃,具备了保存10000多份资源的能力,成为麻类科研创新的重要源头。

    生物质利用带来新机遇

    熊和平说,麻类的纤维含量高达70%以上,完全可以转化为方便人们利用的生物能源,新产品开发为麻类产业绘出了新的蓝图。利用苎麻等纤维质生物降解生产乙醇燃料已取得重要进展,麻类纤维质总糖转化率为67%,燃料乙醇转化率在40%以上,“十一五”期间可望形成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开辟了我国能源的新途径。麻类纤维制造的生物材料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我国自主研制出的超薄环保型麻地膜,具有强度高、保温保湿效果好的特点;利用麻纤维生产的麻塑增强材料可达到环保增效的功能。这些都预示开拓麻类生物质利用新途径前景广阔。

    熊和平认为,我国麻业是极具民族特色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要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适合不同需求的高产优质麻类新品种;合理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带,根据不同区域种植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麻业产业带;促进纺织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纺纱工艺技术。

    此外,我国麻业的发展还需要国家从两个方面予以引导和扶持。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持久稳定农业和工业领域的创新机构和科研队伍,继承技术、整合资源,解决麻业研究力量过于分散、原创力比较脆弱的问题;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从农业方面支撑解决提高原料质量和科技含量的问题,从工业方面加快麻类纺织加工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增加麻类产品附加值、提高麻类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促进我国麻业可持续发展。 (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