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照进农村文化大院技能培训室的窗子,窗边,72岁的李桂兰手捏钩针,像织毛衣一样,将麻线钩起、打结、拉紧、收实,一个圆形的杯垫渐渐成形。
李桂兰是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村民,学习麻编半年多的她已能熟练地编织杯垫、坐垫等物件。几年前,麻编在村里仍是“冷门”手艺,而今,这项传统技艺却越来越“热”,不少乡亲还因此脱贫增收。
月牙湖乡的居民多是近年从宁夏南部山区乡村搬迁来的,此前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以滨河家园四村为例,全村825户居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42%。近年来随着当地劳务等产业发展,村里壮劳力大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妇女、老人和部分残疾人却依然难找到合适工作。
转机发生在2017年12月。宁夏麻编非遗传承人张璟受邀定期为村民教授麻编技法,村民学成后可通过劳动增加收入。
中国是最早种植和使用麻的国家之一,《诗经》中便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的记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用麻编织的麻衣、麻冕、麻鞋等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日常消费选择面大大拓宽,麻的应用范围逐渐缩小。因此,张璟进行培训之初,一些人并不看好。
张璟对此能够理解。她成长于“麻编之家”,麻编技艺在她家族中已传承了四代,她本人便是这项传统技艺衰落的见证者之一。
“麻编用的原料是汉麻,我小时候,汉麻在黄河两岸种得非常多,后来麻制品没落,制麻厂倒闭,汉麻几乎没人种了。”张璟说。
但是,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张璟也同样敏锐地察觉到市场的新变化: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消费和审美理念也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麻编这种原生态的朴素工艺又慢慢回到大众视野中,市场对麻制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增长态势。
在张璟看来,这样的环境下,教村民麻编技法,既能带动他们增收,也有利于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我想借这个机会让麻编再次回归民间,让更多麻制品变成老百姓身边的实用品。”张璟说。
在滨河家园四村技能培训室的桌子上,摆满了钱包、杯垫、坐垫、手提袋等各式麻编产品,这些都是村民编成的。张璟几乎每个月都会来村里“收货”,并按件给村民支付工钱。据滨河家园四村村委会主任杨志仁介绍,目前全村已有近40人从中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人,且这些人中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居多。“帮村里解决了大问题。”杨志仁说。
采访当天,张璟正好完成了当日的收购结算。记者了解到,58岁的村民周凤琴获得了2254元的收入。滨河家园四村妇联主席虎翠霞说,学麻编的村民“手熟”后月收入一般可达600至1500元。
将传统手艺和现代经营模式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贫困群众增收,这样做的并不仅有张璟。在重庆、甘肃、云南、广西等多地,苗绣、脊兽制作、藏族木碗制作、侗族刺绣和织锦等传统手工技艺也在扶贫开发中焕发生机。
据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洁介绍,银川目前已建起多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和手工技能培训中心,麻编手工坊、编结扶贫车间、皮艺工作室等共解决近460人的长期稳定就业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6人。
目前,张璟的培训工作总体上还算顺利,但村民流动性大、手艺不稳定等问题仍需要解决。“麻编要有耐心,学习三到五年都不算长,但不少村民无法坚持。”张璟认为,不少非遗扶贫项目都面临类似问题,这需要政府等多方面力量共同促进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