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 黄麻种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老农告诉你这几点,快来看看吧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4-25 11:30:12
    字号: T| T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说黄麻种植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第一,要及时排灌。黄麻在生长期间,对水分的消耗和需要与生长发育阶段有关,总的趋势是:苗期麻苗生长缓慢,需水较少;旺长期麻株生长快,需水量多;后期生长减慢,需水较少。有人研究,亩产200千克纤维的麻田,需水量约380立方米,以7~8月份需水量最多,约占总需水量的80%,平均每亩每日耗水5~6立方米。

    我国黄麻产区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匀,与黄麻需水规律有矛盾。如长江流域麻区4~5月份阴雨天较多,这时黄麻正处于苗期,生长慢,需水少,如果水分过多,土壤渍水,麻苗根群生长发育不良,甚至烂根死苗,这时应注意排水,做到畦沟相通,雨停土干。播种后,如遇久晴不雨,就要灌跑马水,促使出苗整齐。7~8月份正值伏旱秋干季节,也是黄麻旺长阶段,需水量大,缺水对黄麻生长影响很大。据调查,当土壤含水量降到11%时,麻株日平均生长速度仅为3厘米,如土壤含水量继续下降,麻叶便会萎蔫,麻株停止生长,就要立即灌水。

    浙江省麻区群众灌水的经验是:久晴无雨,土壤开始现“白”,麻株生长缓慢,叶面粗糙,叶脉明显,表示麻株缺水,需及时灌溉,做到“见黑不见白,见湿不见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灌水以沟灌为好,大水漫灌易引起土壤板结和麻株倒伏。灌水以早晚为宜,避免在烈日的中午灌水,以免麻株发生不正常的落叶在无灌水条件的麻田,应采取必要的防旱措施,如早施重现象肥促麻快长,提前封行减少麻田水分蒸发。此外,也可采取中耕培土,麦秆、水草覆盖畦面等办法,都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防旱作用。

    第二,种植方法要因地制宜。我国南方各省的外洲河滩地面积很大,虽然不能全部种黄麻,但只要利用黄麻的抗涝耐淹特性,掌握水情规律,采取套适于外洲地植麻的栽培措施,同样可以获得高产。湖南省利用外洲滩地种黄麻已有多年历史,最多一年曾种植到4万多亩,其中有5千多亩获得亩产纤维220多千克。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洪水发生较早,又能在7月上旬退水,以后再没有大的洪水的地区,可采取晚播和移栽。晚播不需要整地,于洪水退后,立即在淤泥浆上播种,待2~3天出苗后,加强麻田除草管理,间、定苗和追肥的管理。

    播种的品种以晚熟的长果种黄麻为宜。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育苗移栽,较晚播更易获得高产。移栽时,麻苗放在泥水中浸根12小时,这样的麻苗活得快,成活率高。外洲地栽麻犹如插秧,将麻苗插在淤泥上即可,每亩只需4~5个工,成活率在90%以上,麻苗成活后立即追肥除草。在洪水发生较晚的地区,应适时早播,使麻株在7~8月份洪水盛发之前已长到一定高度,增强抗淹能力。淹水后的麻株于洪水将退时,立即漂洗沉积在茎、叶表面上的泥浆。

    方法是趁洪水下落时,两人对拉绳子摆动麻株漂洗或在浅水情况下,用盆瓢冲洗洪水退下后,立即追肥7千克,促苗返青。存有积水的麻田,必须开沟沥水,防止积水每亩施硫酸铵“煮麻”;同时还要及时扶理好被洪水冲倒的麻株。收获与留种麻收获的迟早对纤维址低收麻过迟纤维品产量与品质影响很大,收麻过早纤维产产优质的重要关键。黄麻适宜的收获时期:长果种黄麻在花多质差因此,适时收获是保证丰果少时,圆果种黄麻在盛花初果收麻产量高,品质好,但也要根据品种和耕作制度不同而变动。

    引种南方优良品种在北方种植,因开花不结实,只能适当提早收麻,长江流域麻区一般在秋分前后收,稻底麻收后因赶插晚稻,一般提前在立秋至处暑收麻。收获方法因各地栽培条件而异,浙江省和广东省的麻区因土质较疏松,多采用手工拔麻;湖南省和福建省等地般用镰刀砍麻,要求快刀齐泥砍,不留麻桩,减少浪费。收麻时,注意大小麻株分级打捆。沤好的纤维应充分干燥,使其含水量不超过12%,否则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热,甚至自燃起火。

    黄麻收种的标准,长果种有60%左右的萌果变黄褐色种子墨绿色;圆果种有80%左右萌果变黄褐色,种子棕色或深褐色就可收种,但此时果枝梢部种子不饱满,割下后需经后熟1~2周再脱粒。种子经干燥后,使含水量降至11%以下贮藏在干燥地方为妥,有的放在塑料袋中扎口贮藏,也能保持良好的发芽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