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 看点丨飞梭引线织成的麻布,能否成就时尚风?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4-27 15:33:37
    字号: T| T

    古人说:“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粗布,就是老百姓自个儿做的老土布,也叫私布,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代沿用的一种手工布。当下人的衣着大都光鲜亮丽,衣着材料种类繁多,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大地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衣料,上层人穿丝绸,多数百姓则穿着麻布所制成的衣服,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棉布在那时属于“奢侈品”。在长达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麻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史记·秦本纪》开头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嬴姓第一位男性祖先。女修以“织”而闻名于后世,是秦人的始祖。由于秦人在织布方面对氏族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而称她为“织女”,也是银河系中最亮一颗星的星名。到了唐代,纺织技术己经比较完善。在宋末元初,黄道婆又把这项技艺在民间加以改革推广,让它走进了千家万户,为老百姓衣着装饰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甘肃,礼县是甘肃生产麻布最多的县,但民国二十年后,土布及外地各种宽面布不断增多,麻布的生产日渐减少,衣料大部分以棉布代替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棉布的大量销售和棉花种植的推广,棉布成为人们穿衣的来源,麻布生产日益走向衰落。抗战时期,麻布生产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陇南市的武都区,民间织布技艺是采用自制织布机、以麻为原料经过繁杂工序进行的。据《武都县志》记载,解放前武都人的服饰简朴,除少数大财主能穿绸缎外,大多数人均穿自织土布,用麻纺织的叫做麻布或“州布”,也叫老粗布、老土布。武都民间织布技艺流传分布广泛,在武都境内主要分布在鱼龙、隆兴、安化、甘泉、三河、洛塘等十余个乡镇,在白龙江流域和西汉水流域都有流传。手织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当地老艺人传言:大工序二十四道,小工序七十二道。其主要工序有:种麻,拔麻,熟麻,铡麻,剥麻,纺线,织布,修布,洗布,晒麻布。

    织麻布用的是小麻,当地人叫胡麻,将成熟的胡麻收掉籽后,扎成小把子进行熟麻。熟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麻放在预先挖好的沤麻池里浸泡一个月即可;另一种是直接铺在地上让雨淋,通过四十多天的风吹日晒,小麻就熟好了。熟好的小麻晒干后用掰床刀进行敲打,实际上是将麻纤维从麻秆上分离出来,敲打透以后,就要用木梳进行梳理,梳理好的麻纤维扎成把子理顺待用。

    接下来是捻线,用线杆或者纺车,线杆捻线操作简单,一个小竹棍下面镶一个圆木陀螺,竹棍上头放一个挂线的小铁钩子即可。而纺车结构复杂,体积大,只能在家固定操作,但是纺车捻线比线杆速度快。捻好的麻线用线盘缠成桄子,扎成小把然后在河里槌打清洗,洗好后晒干并缠成线团。线团也分两种,经线是圆球形的,线头由外向里抽用,纬线是梭子形的,线头由里向外用,大小正好与梭子的装线槽相吻合。

    线缠好就可以开始织布了,首先要扯经线做“交”。做交时在院子或比较宽阔的场地进行,要根据所织麻布的精细确定经线的多少,而所织麻布长度就是经线的长度,盘经线时要绾好交,也就是为穿纬线打好基础。扯线绾交时要备用十几个装线团的器具,一个线团一个器具,然后拉着线头来回盘线,一头做交,一头固定,待经线数量盘够为止。经线穿食糠,把做好交的经线用穿食刀逐条穿在食糠上。

    紧接着就上架涮线,此道工序就是把穿好线的食糠固定在麻布架子的鹿角儿上,另一头用扯线固定后拉直,中间放一个板凳,然后给线刷用麸子打成的浆糊。涮浆糊时一个手拿涮子从线的上面涮,另一只手盛浆糊在线的下面与涮子相对配合涮线,涮线时动作要舒展,两手配合平稳,涮的要匀称,涮好的麻线看起来光亮圆滑,涮上一段距离,就在鹿角上缠一段,直到全部涮完为止。

    紧接着就织麻布。涮好的麻线在织麻布前要在鹿角上敲打缠好,缠线时一边缠一边用木棒敲打整齐瓷实,然后将一端的线头固定,开始穿挣线,挣线用绵线代替,隔一条经线拉一条挣线,这样在织麻布时就可以上下提动经线,以便交叉,纬线也可以来回走动了。一般手艺熟练的麻布匠一天织七八丈长,手慢的人则织的少些。

    如此繁琐复杂的工序,真印证了“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这句古诗。武都民间织布技艺,经过历史的盛衰更替,麻料衣物迎来了新生,优点也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夏天,透气性能独树一帜。有一件麻布衣服在当今也成了一种时尚,相信,在新科技的引领下,改良后的麻纺织制品将成为很多时尚品牌的宠儿!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