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 在中国古代,衣服的原料中,麻和葛织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06-24 15:47:17
    字号: T| T

    在中国古代,衣服的原料中,麻和葛织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文/历史容我来说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普及的内容是,在我们中国古代,衣服的原料少之又少,最终要的麻和葛织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讲解关于他们的故事。


    小编查阅资料之后发现,首先麻的种植和利用比起蚕丝要更早些,大麻是雄雌异株。雄麻叫案,雌麻叫直。泉麻的纤维比较柔细,可以精纺成细料织物,直麻的织物则比较粗硬。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多处提到过麻。如“东门之池,可以麻”等。西周时人们已知麻脱皮的方法。麻相当复杂,到西汉时期的著述中,就总结出讴麻要在夏至二十天以后开始。因为气温高,脱麻爽利。枢麻的水质水量也都很有讲究,水浊了麻黑,水少了麻脆。水大得过久会烂。脱麻除了汉制也可以采用煮的方法,就是往水里投石灰。宋元以后制麻方法还有浸晒法,把麻摊在水面竹帘上,半浸半晒,日晒夜收,可使麻的色泽洁白,大麻的织物一般是粗麻布,如用芒麻为原料,可织出细麻布。古代织麻布有个特殊计量单位叫“升”。

    根据小编换算,当时糊麻布幅宽相当于现在一尺半,这一尺半共有经线八百一十根,就叫十升布(一升布就应当有八十一根经纱)这算普通布,供普通穿用。15升布就可用来制作官吏的朝服,最细密的麻布是30升,用来制冕,叫麻冕。早在汉代,我国的麻布就销往中亚和印度。小编发现,唐宋以后,麻纺技术更加精良,织成的麻布接近罗纱,称“皱布”。南宋时期还有一种麻布叫“筒子”,4丈多长的布只有几十个青线重量。可以卷起放在竹筒里,夏天穿著,遍体凉爽。清代的芋麻布用蚕丝混纺、柔滑洁白,而且越洗越白,叫“鱼冻布”。但因棉花纺织技术日益精良,麻布的地位也逐渐让给了棉布。时代在发展,服饰原料也在源源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葛与葛织品,小编发现葛的使用也早于蚕丝。考古工作者曾发现过五六千年前的葛布。葛是野生植物,南方的山区尤其常见,悬于崖壁之上,长可达十余丈。可能是受了大自然的启迪,这种野生植物最早被古人用来作编织材料。加工方法是先用水煮,退去表皮后,露出洁白细长的纤维,搓成线绳可以编结成网状衣披身,或是做铺盖。古人“冬裘夏葛”,说明葛是夏季的衣服材料。小编查阅战国时期的资料发现,南方地区纺葛相当普遍,越王勾践被吴王战败后,一面卧薪尝胆,誓死复仇;一面向吴国俯首称臣麻痹对方。曾一次进贡给吴王夫差葛布十万匹。足见当时南方纺葛业的普及。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