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 大通湖:棉麻稻齐丰收 农民致富有奔头

    来源: 本站原创      2020-10-26 15:37:37
    字号: T| T

    大通湖:棉麻稻齐丰收 农民致富有奔头

    大益阳客户端讯(通讯员 宋梅)“现在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优质产品市场价行情好,勿需长期贮藏,在家门口即可实现买卖,虽然家中棉花、稻谷、苎麻丰收都集中在这几天,但丝毫没感觉到累......”10月23日,在大通湖区北胜村,村民谭新华正在自家宅基地的零碎地里收割苎麻,想着家中今年的收成,谭新华是越干越得劲。

    今年46岁的谭新华,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半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见证着土地的变迁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变化。水稻、棉花、苎麻一直以来是湖区种植的传统作物,在机器化不普及的曾经,每到农忙时,谭新华只能和周边相邻互相帮衬,才能完成农活,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除了预留一家老小的口粮外,卖出的粮食少之又少。由于纯人力劳作,每户的作物种植面积较小,且种植品种也较单一。

    经过多年来,各项农业政策的落实落地,传统农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农业机械全程化普及的推广,农机补贴、田间地头基础设施的日益健全,让家家户户拥有大小农机成为了农村的常态。如今谭新华家的种植面积由曾经的三亩水田变成了15亩水田、6亩旱地,勤劳的夫妻俩将20余亩田地,因地制宜,进行了精细安排。水田根据具体土壤土质,分别种植双季稻和稻虾套养一季稻田;旱地春秋油菜棉花黄豆套种,自家宅基地周遭的贫瘠零碎地进行整理,种上对土质要求不高、经济效益高的三季苎麻。由于夫妻俩肯学肯干,家中又相继添置了苎麻收割机、水稻收割机、点豆机等多样农机。“科学的规划+助力的机械”双向结合,实现了效率最大化,土地循环利用产值最大化。

    一年四季,谭新华除了完成自家农活外,还能帮助村里劳动力弱的留守老人“托管”田地,农闲时赚些“零花钱”。现在夫妻俩在家务农就已实现了近十万元的年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像谭新华这样通过好政策与自身努力走上致富路的传统农民,在湖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听天由命”的被动耕种方式,更在农村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他们是新时代的“新农民”。相信在这群“新农民”主力军的带动下,会有更多的传统农民步入“新农民”队伍,步入致富小康路。

    •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