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又称络麻,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广,是麻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
黄麻,又称络麻,我国栽培面积较广,以广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为较多,黄麻是麻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工业的必要物质。它还可以与棉花或人造纤维混纺成人民生活所需的多种织物。
栽培技术要点
1,轮作。黄麻忌连作,一般可实行稻床轮作、棉麻轮作也可以与早粮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轮作可减轻黄麻病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2,整地。冬作麻田,在下种冬作前应秋耕一次,再在冬作收获后随即进行深翻,并把绿肥或展肥等翻入土中,到下种前再耙一次。冬闲田应进行一次冬(秋)深耕,一般要求深27~33厘米,深耕时注意:不可把生土翻上,以免影响冬作、麻苗生长。在下种前还须浅耕1~2次、细耙2~3次,要求达到平、细、匀,要做畦开沟,一般低田宽1.3~1.7米,高田陡宽2~2.7米,睡高17~20厘米,沟宽33厘米。
3,下种。下种前半个月将种子摊晒2-3天,再将种子进行水选,除去嫩籽、瘪籽和病籽,再用冷水浸2~3小时,又在52~54℃温水中浸5分钟,捞出吹干。当气温稳定在14~16℃时即可抢晴天下种,不可过迟过早。采用密单条下或双条下。在土质疏松的土壤可用黄麻条下器下种,优点是开沟平直、深浅一致和落籽均匀、下种速度快、质量好。在土质粘重的土壤,下种前要先开浅而平的下种沟,种子可均匀地撒在沟中,然后用草木灰盖好,覆土7~10毫米,厚薄要一致。在正常情况下,每亩下种量为1.25~2公斤.
4,施肥。基肥可用厩肥、堆肥、绿肥、河泥。追肥用人粪尿、硫酸铵、尿素、饼肥、草木灰等。苗期宜勤施、稀施和重点是;要看苗施肥。麻株高33~67厘米起要及时重施肥,逐步加重氮肥用量,分期施用,应做到无机肥和有机肥、速效肥和迟效肥结合施用,以满足麻株7~8月最快生长期间的需要。麻株至1.7~2米以后,看情况再施用少量赶梢肥。一般追肥要求在8月上旬结束,追肥可结合间苗、中耕除草和培土进行。
5,间苗。苗高2-3厘米开始间苗,一般间苗3~4次.苗高13~20厘米时定苗。应适当密植,留苗密度一般旱地麻区每亩定苗3.5~4万株,稻田麻区每亩定苗2.5~3万株;留种麻区每亩定苗2~2.5万株。一般长果种黄麻比圆果种黄麻留密些.肥多比肥少的留密些。
6,中耕除草。一般进行3~4次,如苗期雨水多,土壤板结可以增加1~2次。中耕除草与施肥、培土可结合进行。
7,灌溉排水。苗期低温多雨,麻苗易发病,要特别注意开沟排水,麻株长到1.3~1.7米后要充分供给水分,注意灌溉,伏旱期间7~10天不下雨就要灌溉,灌溉最好在下午3时后进行,以沟灌为宜。
8,防风。施用磷、钾肥料,做好培土工作,巩固麻根在大风暴来前,将7~8根麻株用稻草缚在一起,加强防风力量,大风过后要及时扶理吹倒的麻株,并在根部培土,可以恢复正常生长。
9,收获和剥麻。收麻最好在麻株上一部分还在开花,一部分已经有细果的时候进行。留种麻应迟些收获。长果种收获期要比圆果种早些,从下部结有1~3个葫果时开始至花多果少时收毕,一般收获适期10天左右,并宜在9月中、下旬收剥。圆果种应在上花下果、花多果少时开始至花少果多时收毕。手工剥麻可先砍下麻株,一人持夹筒,夹住一株或数株麻基部,一人捏住根基用力拉,以夹去麻叶,使麻皮与麻骨分离。然后,一人将麻秆中部折断,用大拇指(缠点布条保护)插入麻皮与麻秆之间,剥下麻皮,再刮光麻根,理清麻梢,去净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