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臈缬和绞缬染印工艺大多数被运用于丝织品,也部分用于纺织品和麻葛。关于染料的使用和生产方面,在商周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商周时期使用最多的是矿物染料染色,这种方法也被称为石染。赭石作为一种染色的石头还被大量使用,但是因为它的颜色比较暗,所以逐渐变成了一种比较低贱的染料,最后它只被用于为囚犯穿的衣服染色,随后赭衣竟然成为了囚犯的同义词。
朱砂的命运和赭石的命运相反,因为朱砂的颜色是红色,朱砂变成了一种高贵的染料,朱砂的使用数量也是越来越大。很多出土的商周时期的染色布帛中,很多都是用朱砂染色的。在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商代玉石,正反两面都有着麻布织物的痕迹,这些麻布织物上的朱砂痕迹逐渐渗透到玉石之上,形成了比较好看的朱砂痕迹。与此同时朱砂炼制技术发展的也是很快,东汉时期竟然有了人工合成朱砂。并且有人因为发掘了朱砂矿而成为巨富。秦朝时期,四川地区有一个寡妇,因为她的先人发现了朱砂矿,后来因为贩卖朱砂而成为当地一富。
除了常用的赭石和朱砂之外,古人喜欢使用的矿物质染料还要白云母(白色染料),胡粉,石墨(黑色染料)等等。古人在利用矿石作为染料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植物作为染料。古代也被称为草染。在各种各样的植物染料中,靛蓝是一个最早应用的一个植物染料,靛蓝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在我国很多墓葬中出土的麻布和纺织品种,很多都是使用靛蓝进行染色的。
植物中含有靛蓝素的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蓝草。早在夏代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种植蓝草,然后用它来染色。西周时期用靛蓝给麻染色越来越普遍。在《诗经·小雅》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妇女采摘蓝草的诗句:“终朝采蓝,不满一襜(音chān)。”意思是采了一个早上的蓝草,还不满一篮子,这说明采摘蓝草的人数太多了。因为老百姓都喜欢采摘蓝草,为了保护靛蓝资源,《礼记·月令》中规定,在蓝草生长最为旺盛的五月,百姓们不能去采摘蓝草染布。使用蓝草进行染色,最早是采用鲜叶发酵染色,也就是把蓝草叶子和织物进行揉搓,或者先把蓝草叶进行发酵,然后静放澄清,把布帛放在溶液里边浸泡,最后染色成功。因为蓝草叶子在夏秋时期成熟,所以鲜叶浸染法的实行也是只能在这一段时间里。
秦汉时期之后,古代人民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制作靛蓝和储存靛蓝的方法。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这套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制作靛蓝的技术文献。制作靛蓝的技术出现,使得蓝草染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季节。这是染料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印染技术的巨大进步。唐宋时期的靛蓝染色最为普遍,唐代时期还设置有“青作”,这是最早的关于靛蓝染色的专业作坊。元代后期,棉麻纺织逐渐兴起,靛蓝除了为麻、丝、毛染色之外,也广泛应用于棉布、棉纱。靛蓝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红色的植物染料主要是茜草、红花、和苏枋。茜漕也被称为蒨草、茹或茅蒐,它是最早被发现并且使用的红色植物染料。在《诗经》中有多次记录关于茜草和茜草染色的服装。茜草在山西、河南等地种植以及利用是十分广泛的。茜草的种植收入也是十分丰厚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一个有着千亩栀子和茜草的农户,他的地位和财富和千户侯相同。
红花也被称为红蓝草,它在红色植物染料中颜色最为鲜艳,红花原本生长在西北地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了它,至此以后,红花很快在各地进行种植。到了魏晋时期,红花已经被普遍应用于染色,红花染料的种植、制取、染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齐民要术》里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当时民间普遍使用“晒花法”来制取红花染料。他们认为晒花甚至比制作饼还要重要。
宋代时期以后,随着印染技术的发展和印染业的逐渐大众化,对红花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本的把花捣碎然后绞取红颜料的方法已经更不能适应大量运输和存储的需要。红花染料制作成固体形式逐渐被大多数商人所接受。隋唐时期,茜草和红花的两个染料的制作和染色技术都被日本学去。
紫色染料主要来源于紫草。利用紫草染色,必须添加媒染剂,古代时期利用椿木灰、明矾等作为媒染剂。使用媒染剂可以得到鲜艳的紫红色染料。紫草主要生长在山东一带,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最喜欢穿紫色衣服,全国的大多数人都效仿他,紫草的种植和衣服的染紫都盛极一时。
生产黄色染料的植物有很多,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使用地黄、黄栌、荩草。秦汉后期主要使用栀子、姜黄、槐花、郁金作为生产黄色染料的植物。栀子在南方遍布各处,因为它染色比较方便,色泽比较鲜明,所以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自秦汉时期起,南方地区开始普遍种植栀子。郁金因为独具一格的香气,所以多被用于妇女衣服的染色材料。
绿色植物染料主要有鼠李和荩草。荩草不仅是黄色染料,也别用作绿色染料。用荩草染色可以直接得到黄色,如果再用铜盐剂染就可以得到绿色。根据铜盐的含量可以得到不同深浅的靛蓝套染。鼠李也被叫做红皮绿树,国外的人称之为“中国绿”,鼠李是优良的天然染料。鼠李盛产于我国西北、东北和南方,分布很广。但是鼠李的使用时间比较晚,可能在宋元时期以后了。
用于黑色染料的植物很多,皂斗、橡子、炭黑等等,这些植物在周代时期之前就开始使用。黑色和染色工艺在社会曾经有过几次变化。比如在西周时期,平民百姓被统称为“黎民百姓”,当时的“黎”也有黑色的意思。所以当时黑色被称为低贱的颜色。染黑的工艺也是十分粗糙。秦始皇统一中华之后,按照“五德相胜”的学说,周朝是“火德”,秦灭大周是“水德”灭了“火德”。水德是属于黑色,所以秦始皇喜欢黑色,把自己的衣服和旗帜都染成黑色。
西汉前期的时候,崇拜黑色的风气仍然是十分盛行的。汉文帝“身衣弋绨(音tí)”,也就是身穿黑色丝绸。文武百官平时也都喜欢穿黑色衣服。到了东汉后期,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黑色的地位逐渐下降。达官贵人不再穿黑色衣服,而是穿红戴紫。只是一些小官吏才穿黑色衣服。那个时候“黑”又叫做“皂”,所以“皂隶”也就称为了小官吏的代名词。因为平民百姓也穿黑色衣服,所以百姓也被称为“皂衣”。
因为黑色主要是平民百姓穿的,所以黑色染料的生产一直就十分盛行,用于黑色染料的植物不断被开发出来。隋唐后期,五倍子、鼠尾、狼把草等都是主要的黑色染料。其中五倍子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黑色的染制工艺也更加发达,在魏晋时期发明了以人造“铁浆”成功取代青矾称为皂斗媒染剂的染黑新方法。根据近代化学分析可以发现,染皂铁浆的主要成分是醋酸铁和乳酸铁的混合溶液,人造铁浆的性能比青矾要大太多了,它染出的布料乌黑发亮也不损伤纤维。后来又出现了把五倍子、皂斗等染料通过和黄芦木、苏木、蓝草等混合染制改变色调的新型技术,这使得黑系色谱也更加丰富多彩。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