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实行改制后,又迎来二次辉煌,麻袋月销量达到100万条,效益十分喜人。但受大环境影响,这样的辉煌没持续多久,就迎来不可逆转的没落。
农
业大区需要一家麻纺厂
阜阳麻纺厂于1976年筹建,当时的阜阳是一个农业大区,对麻袋的需求量大,民间又素有种麻的传统,加上工业贫乏,急需建一个厂来振兴工业,消化本地产的麻。另外,建麻纺厂还可安置一批下放知青和转业人员。
麻纺厂最初选址在阜阳二中南侧,因地质条件不符合要求,重新选址颍河东路三叉路口。1977年10月,阜阳麻纺厂启动建设,占地7.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两年后全面投产,主要生产各种麻袋、麻布、麻线。
阜阳麻纺厂直属省纺织工业厅,国企的身份使它一出世便引人注目。当时想进厂的人“挤破头”。主管部门从第六纺织厂和柴湖农场抽调一部分技术工人和干部,又从知青和军转人员中招一批人,进厂后进行培训,不少人后来都成了业务骨干。当时一整套设备是104台机子,受条件限制,厂里只上了52台机子。直到1986年,才又扩充了另外52台机器。
当时还没有编织袋,所以麻袋的销量非常好,生产计划由省纺织工业厅按半套设备的生产能力下拨,客户包括阜阳、蚌埠等地的粮食局,以及东北的一些粮食主产区。
生
产红火,职工文体活动丰富
麻纺厂投产后,生产经营一片红火,人手不够,厂里又进行了几次招工,高峰时工人数量达到了1500人。所有车间机器全部运转起来,工人实行‘三班倒’,人轮休时设备不停,由于麻袋需求量每月达20多万条,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保证供应。
车间原来分两大块,纺布车间和织布车间,后来进一步细化为前纺、中纺和后纺车间,每个车间都是一片繁忙。
从麻变布从前纺车间先将粗麻梭出来,进行纤维分离,通过几道工序变成麻条交给中纺车间。中纺车间将麻条纺成纱,变成锭子后交给后纺车间。后纺车间先用布机将麻锭织成布片,再进行裁剪、缝边、缝口,按100条一捆进入仓库。
当时效益好,职工福利也好,厂里陆续建成了十来栋职工宿舍楼。为提升工人的技术水平,丰富业余生活,厂里经常开展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在全省举行的技能比赛中,阜阳和蚌埠、舒城经常稳居前三名,并代表安徽省参加一些全国性比赛。
文体活动方面,经常举行拔河、篮球、乒乓球比赛,奖品虽然都是些茶缸、饭盒、毛巾之类的东西,但大家参与热情很高。为给职工提供活动场所,厂里还专门建设了篮球和乒乓球场。
打
破“大锅饭”启用一批能人
从1979年年底建成投产,阜阳麻纺厂的红火持续了七八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因为:首先是国企的通病,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工人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二是麻袋发到东北等地区,资金回笼困难。三是当时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水平。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受这些弊病影响,麻纺厂已经深陷困境,濒临破产。工人拿不到工资,也无心干活,不少人干脆另谋出路。
1992年,上级部门任命了阜阳麻纺厂新的负责人,担负起让麻纺厂扭亏为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重任,新领导过来后,实施了大幅度的改革,先到各车间调研、了解情况,找中层干部谈话,分析病根。之后按照“能者上、庸者下”的思路,聘用了一批有能力、有干劲的人才和骨干,并实行动态管理,干不好就自动下来。
由于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按件计资,工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还是那些设备、那些人,以前是不愿干,后来是争着干。
另外,为回笼资金,厂里还安排一批能人外出要账。这些能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带回了被拖欠多年的货款。
改
革迎来“二次辉煌”仍难逃被淘汰命运
在麻纺厂此次人事调整中,作为车间一线工人的宁中伟,因为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管理能力,在干部竞聘中脱颖而出,挑起大梁,成为该厂新建领导班子的核心人物。
在她的带领下,麻纺厂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鼎盛时期:月销量一度达到100多万条,是初办时期的五六倍;外地客商提前将货款打过来,等待提货的车辆排起长队,麻袋还没入仓就被运走。
到了1995年和1996年,麻袋的价格上涨,由每条3.2元涨到每条5.7元,即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工资高,福利好,那一时期也是职工面子上最有光、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
但进入1997年以后,生产形势出现下滑,而且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主要还是受大环境影响:一是编织袋大量出现,严重冲击麻袋;二是由于沤麻过程会产生污染,阜南、颍上等产麻大县限制种麻,导致原料短缺。
没有原料,甚至从孟加拉国买过麻,意识到麻袋生产的黄金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厂里开始谋求转型,利用麻纺厂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服装加工,并成立了圣世华衣服饰有限公司,也曾红火一时,接了不少订单。
后期,由于厂领导带领一班干部和职工去了阜阳县酒厂,这边渐渐冷清下来。如今,只剩下一片老厂房和几名留守人员。由于已被列入拆迁计划,也许过不了多久,这里连老厂房都看不到了。